外媒:中國正在使用人工自動選擇預測犯罪 抓小偷更容易了!
發表時間:2024-06-05 來源:明輝站整理相關軟件相關文章人氣:
[摘要]英媒稱,中國正尋求利用旨在預測和防止犯罪的技術來一瞥公民的未來。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24日報道,一些公司正幫助警方開發人工智能,他們說這種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警方在犯罪行為實施前識別并拘捕嫌疑人。科技部副部長李萌7月21日說:“如果我們能很好地使用智能系統和智能設備,我們就可...
英媒稱,中國正尋求利用旨在預測和防止犯罪的技術來一瞥公民的未來。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24日報道,一些公司正幫助警方開發人工智能,他們說這種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警方在犯罪行為實施前識別并拘捕嫌疑人。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7月21日說:“如果我們能很好地使用智能系統和智能設備,我們就可以事先知道……誰可能是恐怖分子,誰可能做壞事。”
報道稱,人臉識別公司廣州云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在測試一套系統,它利用人們的活動和行為數據——例如去出售武器的商店——來評估他們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性。當一個人的犯罪風險達到極高的危險地步時,該公司的軟件會告誡警方,從而讓警方進行干預。
云從公司發言人傅小龍告訴《金融時報》:“警方正利用大數據分類系統根據一些人去的地方和所作所為評估一些高度可疑的團伙。”
傅小龍說,如果一個人“頻繁造訪交通樞紐并前往刀具店等可疑場所”,那這個人的風險就提高了。
報道稱,電話和電腦到迅速發展的人工智能軟件等新技術正在增強政府的監控能力。
李萌說,預防犯罪可以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政府領域的一個重要應用。
報道稱,中國的犯罪預防技術依靠的人工智能技能有幾項,其中包括人臉識別和步態分析,以便從監視錄像中對人進行識別。
此外,“人群分析”可以用來發現人群中“可疑的”行為舉止模式,例如在火車站從普通旅客中找出小偷。
除了跟蹤有犯罪歷史的人之外,云從公司的技術還被用來監控諸如刀具店等“高風險的”地方。
傅小龍說:“當然,如果有人買了一把廚房用刀肯定沒問題,但是如果這個人后來又買了一個麻袋和錘子,那就可疑了。”
中國在犯罪行為預測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的另外一個例子是“行人再識別”功能,即把一個穿著不同的衣服出現在不同地方的人的身份進行匹配,這是一項相對較新的技術成就。
然而,這項新型技術也提出了可能帶來誤判的問題。
報道稱,盡管中國的法律不允許對一個沒有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提出指控,但可以對企圖實施犯罪的嫌疑人提出指控。

學習教程快速掌握從入門到精通的電腦知識